于都县梓山镇梓山畲族村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基地,将围绕“一核两连三维”的总体构想来打造(“一核心”: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连接”:强化乡村振兴、民族特色;“三个维度”:提升民族乡村基础建设、凸显民族农旅产业特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旨在建设具有少数民族特色、体现民族团结进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基地);准备按“四区多元”空间来布局(即:民族特色产业振兴区、民族特色村寨风情体验区、民族特色文化展示区和民族特殊人才培养样板区;以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北区>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单元,以河头组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单元,以十里香樟和十里银滩为核心的生态单元,以梓山老街为核心文化创意单元),推动文旅农旅深度结合,争取打造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基地的“梓山样板”。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发展富硒大米、蔬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的殷殷嘱托,引进亚灿有机米仓储加,建设梓山大米烘干、仓储、包装一体基地,实现集约化经营;引进深圳茂雄集团冷链净菜配送,扩大蔬果销售市场,实现农业规模化种植销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开发畲族特色时装。结合于都县纺织服装业优势,与县服饰龙头企业北陆服饰合作,目前已开发10款畲族特色时装,计划在线上线下同步售卖。下一步将丰富时装款式,并进一步开发设计帽子、手提包、丝巾等配饰,打响梓山民族时装品牌。三是建设畲族特色村集体食堂。以“穗丰、联丰两大镇村两级公司 村集体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采用村民入股、合作社集体分红的形式,建设梓山村集体食堂,食堂以还原畲族传统菜系为特点,推出乌米饭、“十大碗”、“长桌宴”等特色饭菜,凝聚全村收益链,实现村民收益共享。
二、点面结合打造特色村寨。以“民族大团结”贯穿基础提升全过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构建体现共同体意识,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情、展现民族风貌和精神传承的特色村寨。一是建设乡村旅游核心区(河头)。引进中文宣三百文化产业集团与联丰文创公司(梓山镇村两级)公司共同运营,利用畲族聚居河头组十里香樟、十里银滩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打造森林舞台、儿童游玩、森林秘境探险、婚纱摄影、特色民宿、沙滩烧烤、篝火晚会等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人气、保持活力。二是开发畲族民俗体验游步道。将十里香樟游步道与梓山长征步道相连接,开展马拉松、健步走等赛事活动;同时以该游步道为轴线,打造景观节点,吸纳餐饮小吃、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特色商铺入驻,以“自然景观 民俗文化 现代化元素”的方式传承蓝氏畲族民俗风情及传统特色。三是完善畲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行道路拓宽提升,增强旅游交通承载力;实行全村亮化工程,提升整体村容村貌;完善水利设施,为旅游业和种植业发展提供水利基础。
三、深挖细掘弘扬特色文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度挖掘和赓续民族传承文脉,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的特征。一是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色文化宣传教育中心。以畲族文化展览馆、村史馆为核心,分区块布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展示区、党建引领成果展示区、梓山畲族村民族团结进步村史展示区、红色村史展示区、畲族特色文化展示区,展现中华各族人民在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文化宣传阵地。二是打造同心文化旅游、研学森林广场。以“民族、生态、旅游”为理念,在河头组打造同心文化旅游广场。依托自然生态环境,搭建民俗表演森林舞台;利用与江西理工大学签订全国乡村干部培训基地协议优势,开展大学生实习、农事体验、科技下乡等研学活动;借助香樟林、竹林、游步道等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打卡地;完善民族大团结展示墙、同心圆、文化角、文体娱乐设施等配套设备,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神家园。三是经常性组织文化活动。每年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组建本村表演团队,组织畲族歌舞、龙灯秀、火凤凰、上刀山下火海等民俗表演,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同时,经常性组织畲族书法绘画征集活动、山歌大赛,并进一步打造展示民族大团结、讲述少数民族故事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网络和数字化宣传平台,利用新平台传播有梓山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内容。
四、多措并举培养特殊人才。坚持本土专家培育和外来人才引进并重,为乡村振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基地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一是培养畲族新农人。依托本村网红“客家英子”,开展种养殖、土特农产品等本土网红培训,特别是挖掘“宝妈”这一群体,建设村级农产品电商平台。二是开展畲族文化传承培训。挖掘火凤凰制作、踩炭火表演等项目的畲族民间能人,组织进行针对性文化传承项目培训,并定期进行文化展示。三是保护畲族非遗传承人。挖掘畲族木匠、篾匠等老手艺人,帮助解决传承问题,传承非遗技艺,并将非遗技艺开发成为文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