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 首页>工作业务>搬迁后扶

        安远: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源:市扶贫办公室发布时间:2023-01-30 16:04:00访问量: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大力支持下,全县各级干部团结一心、克服新冠疫情困难影响,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精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安远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安置点、安置房、安置户,按照分区分类、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原则,统筹做好搬迁脱贫群众和同步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工作,通过健全管理机制、加强防贫监测、谋划产业发展、促进稳岗就业、完善配套设施、促进开放融合等方式,带动搬迁群众稳步增收致富,促进搬迁群众融入社区生活,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可发展、能致富”。

        一、“五个一”治理新模式,推动党群联动

        继续实行“点长制”管理模式,安置点由“点长”主持和调度全面工作,点长每月至少要到安置点调研指导工作2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搬迁群众(含同步搬迁)中的"三类人员"实行“双向帮扶”责任机制,即迁出地和迁入地各安排1名干部共同协作开展帮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帮扶”,避免“两不管”的现象。其中城北工业园易地搬迁安置点(幸福哩社区)创新管理形式,通过建立“五个一”的社会治理机制,在社区里面选好一个楼栋长,建立一个楼栋会,拉好一个楼栋群,立好一个楼栋规,做好一个楼栋风,着力做优社区治理,让基层社区治理顺畅有序,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二、补齐短板强弱项,加强防贫监测

        制定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度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收入监测工作的通知》(安衔接办字〔2022〕12号)、《关于开展2022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的通知》(安衔接办字〔2022〕19号)等文件,要求安置点所在村驻村工作队、社区管理人员、帮扶干部等每月要至少组织开展1次回访,重点查看搬迁群众(含同步搬迁)的“五个变化”,了解搬迁群众(含同步搬迁)“五种情况”,综合研判,做到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同时,针对搬迁群众存在的致贫返贫风险类别和发展需求,按照“有什么困难就帮扶什么、有什么隐患就排除什么”的原则,分类制定帮扶方案,拿出过硬的举措,尽早消除风险隐患。

        三、谋划便民产业发展,减少生活支出

        盘活闲置农地,打造便民菜篮子。在有条件的安置点周边流转土地,开发一批“微田园”和“小微菜园”,分给搬迁群众使用,帮助搬迁群众减少生活开支。统筹整合安置点搬迁群众原迁出地的“三块地”(宅基地、耕地、林地)资源,统一流转出去,让搬迁群众获得租金。全面开展产业提升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安置点所在乡镇、村,在安置点周边建设一批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仓储保鲜基地等;鼓励引导有相应技能的搬迁群众,发挥自己潜能,发展特色种养、农林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增加收入。

        四、聚集稳岗就业,让易地搬迁群众有收入

        认真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多措并举,制定出台了金融、产业、就业等多重扶持保障政策文件,鼓励引导搬迁群众发展产业、自主创业、园企就近务工、公益性岗位等,增加收入;扶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益农带贫发展;安排以工代赈、示范性项目吸纳搬迁劳动力带动就业;线上线下数据排查,综合防贫研判,确保有意愿就业搬迁家庭实现1人以上就业。一方面,将公共就业服务纳入安置点综合服务窗口,建立完善就业状况动态监测、岗位信息常态化推送、就业援助等工作机制。充分用好安置点及周边现有的就业帮扶车间,落实相应的补贴政策,促进帮扶车间可持续发展,帮助引导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另一方面,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力度。大力开展定向式和储备式免费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技能,优先推荐搬迁户到园区企业务工。同时,结合安置点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地开发一批生态护林、保洁保安、村务管理、乡村水管、社区管理、宣传员、信息员等公益岗位,优先安排无法外出和低能弱能等困难搬迁群众就业。

        五、改善服务民生,完善配套设施

        2016年以来,全县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落实搬迁移民1901户8382人,投入资金3.28亿元,建成生活功能、文体场所、健身养老等设施完备的集中安置点45个,其中800人以上中型安置点2个。今年以来,全县积极统筹投入各项帮扶资金400余万元,其中搬迁后扶资金286万元,扎实推进城北工业园和版石工业园示范点创建提升工程、巩固维修小型点设施项目共15个,其中,建成微菜产业园项目2个,可直接受益搬迁群众87326人;就业帮扶车间 2个,预计吸纳搬迁群众60人务工就业;改善综合性群众服务社区中心2个,老年文化活动室2个。进一步完善安置点内道路、排水管网、排污管网、网络、供气、监控设施、路灯、充电桩、消防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并做好日常管护。结合安置点的规模和周边现有公共服务供给情况,支持安置点周边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搬迁群众教育、医疗、养老、健身、购物、文娱等基本生活需求。

        六、先锋模范做榜样,助力乡风文明,激发内生动力

        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群众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度宣传先进典型事例,以身边人讲身边事,带动促进乡村治理。在有条件的安置点内建设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和积分超市,通过开展文明家庭创建、致富标兵评比、劳动模范评比、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教育引导群众提升精气神、弘扬正能量,激发贫困户自我求变的内生动力。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等节庆活动,在安置点组织搬迁群众聚在一起,促进人际交往、文化交流、情感交融。持续开展“三讲一评”感恩教育,引导搬迁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文章关键词: 后半篇文章,搬迁群众,双向帮扶,点长制,安置点,
        分享到: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