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mobile28365-365_bt365如何_beat365官网在线会(昌)寻(乌)安(远)
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
会昌县、寻乌县、安远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有关单位:
《mobile28365-365_bt365如何_beat365官网在线会(昌)寻(乌)安(远)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mobile28365-365_bt365如何_beat365官网在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10月20日
(此件主动公开)
会(昌)寻(乌)安(远)生态经济区(以下简称“生态经济区”)包括会昌县、寻乌县、安远县,位于赣州东南部,生态地位特殊,在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对加强东江源头和赣江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双碳”战略,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努力打造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赣粤闽边绿色发展先行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验区,开创会寻安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新局面,为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贡献赣州力量,特编制会(昌)寻(乌)安(远)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生态经济区包括mobile28365-365_bt365如何_beat365官网在线会昌、寻乌、安远三县,国土面积7413.54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19%;人口126.89万人,占市域总人口的11%;人口密度171人/平方公里,经济密度444万元/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为51%;地貌以山区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81.96%。
2020年,生态经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9.15亿元,占mobile28365-365_bt365如何_beat365官网在线生产总值的9%;财政总收入35.25亿元,占mobile28365-365_bt365如何_beat365官网在线财政收入的8%;三产比例为11.4:38.1:50.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775元和12825元。
表1 生态经济区基本情况表 |
||||||||
主要指标 |
单位 |
会昌 |
寻乌 |
安远 |
生态经济区 |
mobile28365-365_bt365如何_beat365官网在线 |
江西省 |
|
基本情况 |
国土面积 |
万平方公里 |
0.27 |
0.24 |
0.23 |
0.74 |
3.94 |
16.69 |
总人口 |
万人 |
53.16 |
32.95 |
40.78 |
126.89 |
982 |
4518.9 |
|
经济发展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34.35 |
102.68 |
92.12 |
329.15 |
3645.2 |
25692 |
人均GDP |
元 |
29417 |
36596 |
26615 |
29549 |
41000 |
56871 |
|
外贸出口总额 |
亿元 |
2.29 |
0.79 |
8.39 |
11.47 |
420.6 |
2920.4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14.88 |
10.01 |
10.36 |
35.25 |
491.03 |
4048.4 |
|
实际利用外资 |
亿美元 |
0.76 |
0.30 |
0.40 |
1.47 |
21.66 |
146 |
|
城镇化率 |
% |
54 |
50 |
46.26 |
51.03 |
53 |
58.6 |
|
资源环境 |
森林覆盖率 |
% |
80.87 |
82.45 |
82.72 |
81.96 |
76.23 |
63.1 |
耕地保有量 |
万亩 |
22.15 |
24.02 |
25.39 |
47.82 |
577.5 |
4630 |
|
森林蓄积量 |
万立方米 |
1514.84 |
1549.86 |
1431.82 |
4496.52 |
20113.04 |
68500 |
|
地表水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 |
100 |
100 |
100 |
100 |
96.8 |
96 |
|
城镇污水处理率 |
% |
93.06 |
93.46 |
91.2 |
92.57 |
91 |
93.5 |
|
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 |
%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
民生福祉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30803 |
30295 |
28229 |
29775 |
37031 |
38556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3098 |
13077 |
12302 |
12825 |
13036 |
16981 |
|
环境信息公开率 |
%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区域位于东江流域源头,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寻乌是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会昌、安远是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区域内森林覆盖率达81.96%,森林蓄积量达4496.52万立方米,安远县2020年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区域内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5%以上,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化处理率达91.2%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区位条件不断改善。区域辐射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随着对外开放合作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寻乌作为全省唯一一个深圳对接合作县,生态经济区正成为赣州承接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产业转移的排头兵。区域内济广、厦蓉、寻全、宁定等高速公路和G206、G323、G357、S217等国省道穿境而过,瑞梅铁路年内开工,综合交通网络不断优化。
生态经济蓬勃发展。绿色低碳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以新材料、电子信息、通用设备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的集聚效应逐渐显现,柑橘为主、多元发展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116件,安远获评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以生态旅游、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逐步发展壮大,三县评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安远荣获首批全国数字乡村试点县。
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域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组成部分,罗塘谈判、南昌起义军会昌战役、天心整军、天门嶂战斗等红色历史事件先后在此发生,会昌、寻乌是中央苏区“7+2”红色旅游区域联盟成员单位。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安远三百山、会昌汉仙岩、寻乌青龙岩、安远东生围等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江源温泉度假区是省级旅游度假区,安远三百山、会昌汉仙岩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有序推进。
制度创新走在前列。寻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废弃稀土矿山治理“寻乌经验”在全国推广。寻乌被省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国有林场改革先进县”,生态公益林场被列为“全省国有林场后续发展”示范林场。寻乌为保护东江源头核心区域而采取的“两个半村”移民搬迁等重大举措得到了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认可。安远在全省率先组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三禁三停三转”措施获评省改革经验优秀成果。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国务院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省委、省政府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赣州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发展前景广阔,广大干部群众谋发展促振兴氛围浓厚,为推进生态经济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区域内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乡村振兴加快推进,“两山”理论转化、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与周边地区相比,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发展生态经济面临较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受历史欠账较多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滞后、总量偏小,铁路及高铁等交通设施缺乏,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人才总量偏少、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地方政府财政实力较弱。同时,绿色产业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明机制创新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和弱项。
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生态经济区建设,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优美生态环境向往的迫切需要,也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行动,对加快赣南苏区高质量发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加快产业绿色转型,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有利于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新机制。推动会寻安一体化发展,在行政区划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构建合理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有利于实现跨行政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高效集聚和合理流动,引导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科学布局,走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突出、社会和谐幸福的生态文明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探索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为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提供宝贵经验,为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平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二是有利于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新样板。持续推进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整治、矿山环境修复、水土治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整治和土壤改良等生态建设工程,积极创建系统治理、全局治理新路径,打造以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南方地区崩岗治理、多层次流域生态补偿为特色的“山区源头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探索共治共管和生态综合执法模式等新机制新模式,保障东江源头乃至更大范围的生态安全。
三是有利于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打破行政边界,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与大湾区产业融合、互补、联动发展。全方位对接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大力发展有机稻米、富硒蔬菜等绿色农业,为大湾区提供优质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产业,与大湾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康养后花园。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绿色生态长廊,打造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赣粤闽边绿色发展先行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验区,为建设美丽中国“赣州样板”提供示范先行。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生态基底、厚植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把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聚力打造生态文明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样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持续推进经济绿色转型。
——坚持开放合作,错位发展。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功能定位,加强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力度,积极参与国内产业分工,进一步推动省内区域协作,有序促进与沿海发达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省际协作,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
——坚持统筹兼顾,联动发展。加强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以点上集中突破,推动形成面上更大发展带动效应,推动区域发展统一规划布局、重要资源统一管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推进,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大创新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区域统筹发展、人口和生产力优化布局、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生态补偿先行先试等机制,激发内在发展活力,实现跨越发展。
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东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筑牢东江源头生态安全屏障,加强体制机制、修复模式、治理技术探索创新,打造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
赣粤闽边绿色发展先行区。依托区位、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以绿色农业为基础、低碳工业为特色、现代服务业联动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建设赣粤闽知名生态旅游和康养休闲目的地、全国闻名的有机绿色农产品基地、全省重要的低碳工业集聚区,实现加快发展与提质增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和谐统一,成为赣粤闽边绿色发展的先锋样板。
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理顺党委政府与开发区关系,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机制创新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实行补链延链强链联合招商,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海西经济区产业转移,加快引导沿海资金技术向会寻安转移,齐心协力做大旅游、绿色农业、低碳工业、康养产业集群,促进三县建链成群,加快构建结构互补、分工合作、互动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为共同搭建邻地区合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验区。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价值评价机制,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保护补偿、价值实现保障、价值实现推进等机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实现体系。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态保护、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和城乡布局,优化空间结构,推动形成“一轴三区多组团”的总体格局。
一轴:以瑞梅铁路为发展轴,加强沿线会昌、寻乌、安远联动发展,培育壮大绿色农业、低碳工业和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强区域合作和协同发展,打造会寻安生态经济带发展轴。
三区:即会昌县城片区、寻乌县城片区、安远县城片区,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完善综合配套设施,发挥龙头作用,强化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强化要素集聚,加快秀美宜居宜业城市建设。
多组团:即三百山国家森林公园、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汉仙岩风景名胜区、会昌山国家森林公园、湘江国家湿地公园为组团,完善自然生态保护地,提升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筑牢南方丘陵山地重要生态屏障,保护东江一江清水。
推动建立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以及乡镇发展规划。针对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监测预警和绩效考核机制,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图2 会寻安生态经济区空间布局图
“十四五”时期,是会寻安生态经济区深入推进、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乡体系。
——生态建设取得显着成效。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区域内主要河流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东江流域水功能水质达标率达100%;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数量有所增加;会寻安生态长廊巩固提升,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水土流失持续减少;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公共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大幅增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生态农业特色化品牌化、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生态旅游全域化精品化取得重要进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省、全市差距进一步缩小;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资源综合利用达到新水平,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加快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广泛推广,清洁生产机制初步建立。
——城乡融合取得新突破。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域实现联动发展,城市空间布局得到全面优化,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功能品位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中心城区和特色集镇相互辉映,形成“做靓中心城区、辐射特色集镇、带动村级发展”三级框架,组团化发展成为趋势。
——区域一体化发展基本构建。基本建立一套“1+N”一体化发展新机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友好型产业创新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的的显示度明显提升,一体化示范区主要功能框架基本形成,示范引领会寻安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初步发挥,一体化制度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生态文明社会初步建成。生态文化氛围浓厚,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健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应急处理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城镇、绿色乡村创建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展望2035年,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将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显着扩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着缩小;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主要指标 |
2020年 基期值 |
2025年 目标值 |
年均增长/累计 |
属性 |
||
经济指标 |
1.人均GDP(元) |
29549 |
45800 |
7.8左右 |
预期性 |
|
2.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329.15 |
510 |
8左右 |
预期性 |
||
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7.9] |
— |
7.5左右 |
预期性 |
||
4.服务业比重(%) |
47.5 |
50 |
[2.5] |
预期性 |
||
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51.04 |
55 |
[3.96] |
预期性 |
||
资源环境 |
6.森林覆盖率(%) |
81.96 |
稳定 |
— |
约束性 |
|
7.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17.6] |
— |
— |
约束性 |
||
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26.2] |
— |
— |
约束性 |
||
9.地表水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100 |
100 |
— |
约束性 |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
1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
0.227 |
— |
— |
约束性 |
|
11.氨氮排放量(万吨) |
0.023 |
— |
— |
约束性 |
||
12.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
0.054 |
— |
— |
约束性 |
||
13.氮氧化物排放量(万吨) |
0.114 |
— |
— |
约束性 |
||
民生福祉 |
1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100 |
100 |
— |
预期性 |
|
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9775 |
41800 |
7左右 |
预期性 |
||
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2825 |
19700 |
9左右 |
预期性 |
||
17.城镇污水处理率(%) |
92.57 |
95 |
[2.43] |
预期性 |
||
18.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 |
100 |
100 |
— |
预期性 |
注:1.共18个指标,[ ]表示五年累计提高或下降数,约束性指标具体数值按省下达任务执行;
2.约束性指标具体数值按省下达任务执行。
第三章 建设生态安全体系,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首位,实行全要素、全方位、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治理,持续提升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践行“两山”理念探索路径和提供示范。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统筹划定并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格环境准入,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积极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建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严格限制东江源头所在乡镇大规模生产建设和农林开发活动,严格控制生产建设项目准入。
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加强外来有害入侵物种等生物安全管理。开展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深化林长制改革,积极推进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建设,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全面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力。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探索在生态保护区安装在线监测系统,构建“人防”和“技防”结合的新型监管方式。加快构建“一核、十廊、多点”的会寻安生态长廊。
持续打造生态样板。巩固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成果,探索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修复模式。高标准推进和积极争取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示范样板。深入实施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项目,探索建立常态长效补偿机制,打造全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典范。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废弃露天矿山生态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全面推广寻乌废弃矿山“三同治”模式。
专栏 1 重大生态建设工程 |
(一)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工程 深入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尾矿库污染治理工程,积极推进寻乌县文峰乡七塅石片区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 (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实施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崩岗综合治理等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5平方公里。 (三)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工程 以江河源头、湖库周边、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及生态脆弱区为重点,实施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9万亩,退化林修复1.5万亩,建设国家储备林0.6万亩,严格保护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298.66万亩。 (四)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 推进交通干线两侧、江河两岸、饮用水源地等“三沿六区”林相改造,改造低质低效林45万亩,提升森林生态防护功能。 (五)珍贵树种培育工程 开展珍贵乡土树种、竹种、森林食品与药材、珍贵花卉、生物能源树种、林下经济植物等种质资源保存及开发利用,建立优良、珍贵乡土树种的种质资源库、种子园、采穗圃、良种繁育圃、试验林、示范林等基地4276亩。 (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力争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乡村森林公园3个,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建立野生动植物调查监测体系与救治收容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 (七)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实施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三年行动,推进废弃矿山修复治理,至2025年完成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300公顷。 |
持续巩固大气环境质量。高标准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推进“五气”同治,加强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推进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协同减排,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全面加强对工业、燃煤、机动车、扬尘等污染源的综合防治,加强“散乱污”企业整治,深化餐饮油烟、露天焚烧等大气污染治理。大力推进氟盐化工、医药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应急联动,协同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控制,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确保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深化提升水环境质量。深入实施河湖长制,巩固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建制镇(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90%以上。规范化建设入河排污口,强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完善提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排放监督监测。持续推进东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岸线修复,确保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完善生活垃圾处置模式,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及配套焚烧飞灰无害化处置设施、餐厨垃圾处理厂、建筑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完善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置优惠政策,强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技术开发,提高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水平。采用清洁能源、清洁原料以及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技术,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流失,大力推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模式。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实施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杜绝危险废物非法转移。
专栏 2 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
(一)净空工程 重点开展有机化工、医药、表面涂装、塑料制品、包装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专项整治,逐步开展“环保管家”服务,县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内。 (二)净水工程 开展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水污染防治,推进会昌县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工程、寻乌县生活污水处理厂三期和工业园“一园三区”工业污水管网工程、安远县城乡污水一体化收集处理工程及智慧化水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确保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 (三)净土工程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风险管控、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综合防控,开展受污染场地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推进安远县城工程渣土消纳场项目、会昌县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建设。 (四)环保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 推进会昌县城乡环卫转运站体系工程、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报废车辆回收拆解处理项目、餐厨垃圾处理工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寻乌县环保设施提标运维工程,寻乌县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建设项目,安远县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一体化转运体系工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项目建设。建设安远日处理能力500吨垃圾焚烧发电厂,寻乌县日处理能力一期300吨、二期400吨垃圾焚烧发电厂。 |
强化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建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发展生态经济的支撑力。
健全铁路网络建设。强化生态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mobile28365-365_bt365如何_beat365官网在线中心城区联动,开工建设瑞梅铁路,推进赣龙厦高铁前期工作,远期规划赣梅高铁,加快补齐区域铁路短板,有效连接汕头港、厦门港等出海口,融入省域副中心城市1小时经济圈和周边主要城市2小时高铁圈。
优化高速公路布局。完善高速出省通道和区域联系通道,无缝连接重点园区、景区和港站枢纽,增强通行保障能力。重点建成寻乌至龙川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会昌白鹅互通工程,开工建设厦蓉高速与济广高速会昌联络线、寻全高速西延项目,推进赣州南至安远版石、安远三百山至寻乌南桥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开展信丰至南雄东延至龙岩(江西段)高速公路规划研究。
加快国省道改造升级。打通普通国道“瓶颈路”,优化普通省道网布局,统筹城区过境段建设,提升路网通行效率。升级改造区域内G206、G238、S317等重要国省道联系通道,完成S317安远黎洞至安信亭、G206会昌周田至筠门岭改建,开工建设S317寻乌县城至长安、G238安远三排至黄泥岭,推进G206会昌珠高寨至九州、G206寻乌县城至牛埃石、G238安远塘村至龙布、G238安远大围至顿界石(定南高铁站至安远三百山快速通道)前期研究。到2025年,区域内普通国道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普通省道基本达三级及以上标准,公路通行环境及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提升农村公路通达水平。巩固安远县国家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设成果,支持寻乌县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高标准打造“畅安舒美绿”高品质农村公路,持续推进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和美丽生态路建设。到2025年,力争县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70%以上,乡道实现双车道四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50%以上,行政村通双车道以上公路比例达70%以上,实现农村公路库内四类及以下危桥全面改造。
有序布局通用航空。重点加快会昌、寻乌、安远等一批通用机场建设,完善直升机起降点布局,规划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开展飞行培训、低空旅游、无人机改装组装、测试飞行等业务。
专栏 3 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
(一)瑞梅铁路项目 建设标准为国铁I级、单线,设计时速为160公里/小时,计划2021年启动建设,2025年建成通车。 (二)赣龙厦高铁项目 推进赣州至龙岩至厦门高铁前期工作,力争2025年底前启动建设。 (三)寻乌南桥—广东龙川高速公路项目 采用高速公路四车道、100公里/小时的设计时速,路基宽26米,2020年启动,预计2023年完成建设。 (四)厦蓉高速公路会昌白鹅互通工程 新建B型单喇叭互通立交、互通立交匝道2.442公里,新建2.545公里连接线、一座收费站、一处管理所。 (五)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 加快推进G206会昌周田至筠门岭段、S317安远黎洞至安信亭段、S317寻乌县城至长安段、G238安远三排至黄泥岭段等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 (六)农村公路改造升级工程 完成农村公路升级改造494.79公里,危桥改造15座,发展旅游路、产业路和资源路76公里。 |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加快城乡优质水源和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改造供水管网及净化设施,提升城乡一体化供水水质。新建会昌大华水库、寻乌石崆寨水库、安远杨屋坑水库等小型水库工程,加快寻乌太湖水库、安远永镇水库等供水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有条件的水库实施清淤疏浚或加高扩容。谋划建设寻乌罗珊下寨水库、安远营口水库等水利工程。
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抓好农业用水保障,推动节水型、现代化、生态型灌区建设,谋划建设会昌澄江中型灌区、寻乌县东江源灌区工程,实施安远太平、东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实施防洪保安提升工程。支持县城防洪、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治理等防洪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抵御洪患灾害能力。开展千里圩堤、河道堤防、水库等设施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完成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加强山洪沟、山塘等整治工程,构建安全有效的防洪排涝体系。
谋划建设智慧水利工程。加快实施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程,健全完善统一的监测预报平台,提升重要江河湖库水文水资源监测预警、预测预报和远程控制能力。强化重要水源地、取水口、河流断面水量水质监测,对水库、堤防、泵站等水利工程全面感知,全面提升防汛抗旱预警预报水平和日常监管能力。
专栏 4 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
(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以贡水、绵水、濂水、澄江及支流为治理对象,保护耕地7.5万亩、保护人口10.9万人,治理河长197.4km、新建护岸堤长95.5km、建筑物63个等。 (二)水库建设工程 新建21座小型水库,支持安远县营口水库等大型水库建设,切实解决农村供水工程水源问题和部分乡镇灌溉用水问题。 (三)农田灌溉工程 新建会昌县澄江中型灌区,开工建设安远太平、东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四)防洪抗涝工程 完成30处山洪沟治理、278处山塘整治,加固堤长23公里,清淤疏浚19.8公里。 (五)智慧水利建设工程 重点推进水文监测站网,对水资源、河湖水域岸线、各类水利工程等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全面感知,建设智慧水利综合管理平台。 |
继续完善电网体系架构。加大220kV变电站建设力度,完善骨干网架建设,到2025年,建成筠门岭、车头2座220千伏输变电新(扩)建工程。推进区域内110kv变电站互导互联,到2025年,建成月亮湾、修田、塔丰、中心、天心、西江等6座110千伏输变电新(扩)建工程。继续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高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到2025年,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2%、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9.82%、户均配变容量2.65千伏安/户以上。
加快油气网络体系建设。推进省级天然气管网、城镇燃气与西气东输互联互通,加快开通管道天然气。实施应急储备气源站建设,确保天然气供应稳定。推进城镇燃气管网向具备条件的乡镇延伸,优化调整加油站布局,提升加油站地域覆盖率。
优化调整能源供给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支持在工业园区、废弃矿区、公共建筑屋顶等地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建设,到2025年,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90MW。统筹推进抽水蓄能调峰电站,争取寻乌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纳入国家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专项规划,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适度超前布局发展氢能,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
专栏 5 能源供应建设重点工程 |
(一)220千伏输变电工程 到2025年,建成筠门岭、车头2座220千伏输变电新(扩)建工程。 (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到2025年,建成月亮湾、修田、塔丰、中心、天心、西江6座110千伏输变电新(扩)建工程。 (三)35千伏输变电工程 到2025年,建成长沙、高排、沔坊、山门、隆木、贤女、珠兰、铁山垅—白鹅、丹溪、浮槎、菖蒲、南桥、大围等13座35千伏输变电新(扩)建工程。 (四)光伏项目 到2025年,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90MW。 (五)抽水蓄能电站项目 规划建设寻乌4×30万千瓦发电机组以及上、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洞室群和地面开关站。 (六)加油站项目 规划新建31座城乡加油站。 |
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全域部署5G网络,推进交通枢纽、产业园区、热点景区等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向行政村延伸,到2025年,行政村光纤覆盖率达100%。深入推进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区域“触觉感知”能力。谋划建设赣南脐橙品质品牌溯源系统、脐橙大数据中心,推动落地脐橙产业全国性行业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和应用中心。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内外网络,深入实施企业上云工程,培育建设一批行业级、企业级“5G+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积极创建国家、省级“5G+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增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等支撑能力。
深化建设融合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能源、市政等融合发展。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完成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管、智慧小区等信息化改造,搭建统一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区域运行“一网统管”,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完善智慧绿色充电网,积极推进居民区和公共停车位配建充电桩,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研究发展区域轨道交通。
科学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围绕电子信息、通用设备、氟盐新材料等领域,建设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搭建科学装置、工程化平台、中间试验线等设施,全面深化与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质量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
专栏 6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
(一)5G网络建设工程 重点推进中国移动5G网络、中国电信联通共建共享5G网络、中国铁塔5G网络基站及室内分布系统等项目。到2025年,开通5G基站1500个,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二)千兆光纤网络覆盖工程 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向行政村延伸,到2025年,行政村光纤覆盖率达到100%。 (三)5G+智慧城市建设工程 建成会昌县城智慧化改造、寻乌5G+智慧城市、安远智能配送网络建设等一批项目,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积极推进居民区和公共停车位配建充电桩,到2025年,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3500根。 (五)智慧交通建设工程 大力推进智能交通在班线客运、城乡公交、出租客运等方面应用,实现出行信息服务和联网售票服务实现全覆盖,二级以上客运站全部实现视频联网监控,城市公共交通IC卡使用率达到90%以上。加快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建设,建成覆盖企业和车辆的公共交通行业管理信息系统。 (六)创新平台创建工程 积极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市级双创示范基地等平台,到2025年,创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0个。 |
完善一体化发展机制。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强通盘谋划和顶层设计,在跨行政区、没有行政隶属关系、涉及多个平行行政主体的框架下,探索一体化推进的共同行为准则,形成制度新供给,注入发展新动能。
创新区域联系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生态保护领域联防联治机制,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发挥交通网络在产业、交通、市场、科技等方面桥梁作用,促进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交流密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
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接续推进一、三产业协同发展,合力打响东江源特色生态产品、“会寻安脐橙”、“会寻安天然氧吧”等具有区域共同特色的区域公共品牌,在提升三县合作牢固性上实现协同发展。大力推进二产错位发展,形成具有互补性、链式发展的工业体系,降低生态承载压力与内部无序竞争。
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加强与广州、深圳等城市合作,继续深化“深寻合作”,不断探索深层次合作机制。加快推进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建设,嵌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积极推动旅游领域“引进来”与农业领域“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大湾区市场,推动一批优质农产品通过“富硒”“圳品”认证,按照准入标准供应优质特色农产品。扩大区域文化及旅游宣传,打造大湾区游客“周末游”精品线路,支持安远县打造国家级深港饮水思源国民教育基地,实现会寻安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
第五章 建设生态产业体系,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之路,推进以实体经济为引领、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生态农业品牌化、制造业绿色智能化、生态旅游全域精品化。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强化粮食生产稳定度考核,狠抓粮食生产任务,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撂荒,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推广代耕代种、托管服务、集中育秧等,实施“优质稻米工程”和“稻+”多种模式,毫不动摇稳定粮食生产。
培育绿色生态农业。推进脐橙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现有果园生态化、标准化改造,稳步有序推进病毁脐橙果园转型复产,适度扩大脐橙、蜜桔、桔柚规模,实现果园稳产高产。强化病虫害防控,完善重大危险性病虫害监测体系,完善苗木良种繁育体系,支持柑橘脱毒苗圃建设。实施“互联网+果业”行动,建设赣南脐橙大数据中心,打造脐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优质产品供应链。支持发展百香果、蓝莓、猕猴桃、鹰嘴桃等特色水果,持续巩固“一主多特”果业结构布局。推动蔬菜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职业菜农”组织形式,引进和培育职业菜农,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蔬菜供应基地,唱响“赣南蔬菜”品牌。培育发展富硒农业产业,大力推进富硒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富硒产品深加工能力。强化品牌建设,培育一批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产品,进一步打响“赣南脐橙”“赣南高山茶”“三百山果业地理标志”“寻乌蜜桔”“会昌桔柚”“会昌米粉”等农产品品牌。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价值链,培育壮大脐橙、蔬菜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升水稻、果蔬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农业种养、研发、加工、销售等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转变。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拓展升级趋势,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业与电商有机结合,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工程,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专栏 7 生态农业重点工程 |
(一)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 新建和改造提升相结合,推进集中连片、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新建及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约40万亩,建成寻乌富硒、会昌米粉加工、安远绿色有机3个优质建设水稻生产基地。推广实施水稻机械化生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0%。升级扩容寻乌、会昌粮食储备库。 (二)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工程 到2025年,脐橙面积恢复壮大发展到56万亩,标准化生态果园达到85%以上,柑橘黄龙病平均病株率控制在2-3%以内,蜜桔、桔柚等各类特色柑橘品种协同发展;打造百香果、猕猴桃、鹰嘴桃等特色水果种植区,初步构建“一乡一业”发展格局。 (三)农产品精深加工工程 聚焦农产品生产加工,食品制造,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规模以上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突破50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产值约80亿元。 (四)农业品牌提升工程 到2025年,有效期内“两品一标”总数达10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达5个。 (五)富硒农业培育工程 到2025年,富硒农业基地面积达3万亩以上,富硒认证农产品达10个以上,富硒农产品商标5个以上,力争打造赣州南部富硒产品对外出口集散区。 (六)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工程 每个县重点建设一个综合型现代农业园区,合理布局种养、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板块,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和平台载体。加快安远“橙中城”产业园项目建设,到2025年,力争打造3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 (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重点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推动农业与加工流通、文化旅游、科普教育、健康养生、信息技术、商贸服务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全力发展智慧农业,重点推进现代循环农业研学创新示范中心建设,力争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
第二节 加快工业集群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强化与赣州电子信息产业带协同发展,持续招大引强,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推进电子音响、电解电容、线路板、智能终端等细分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进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集聚地。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100亿元。
装备制造业。推动通用设备制造向多元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建设空压机、水泵、工业冷水机、数控机床、稀土永磁电机、智能包装、设备工业机器人等中高端装备制造全产业链,打造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百亿级通用设备产业集群。到2025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200亿元。
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氟盐新材料首位产业,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绿色安全产业,打造全国氟盐新材料产业基地,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氟盐新材料产品主供区、氟盐新材料应用制造产业转移承接区。到2025年,氟盐新材料产业产值达500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抓前沿领域发展制高点,紧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通航及北斗应用等产业,超前布局前沿科技和产业化运用。
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组建会寻安创新产业园区实体组织结构和投资发展公司,实行规划、土地、投资、招商、要素保障、公共服务等统一管理,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筹集建设资金,推进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建设。全面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着力盘活闲置土地,加快腾退低效用地,清理“僵尸企业”“僵尸项目”。加快实施“两型三化”园区管理提标行动,提升开发区环境管理能力,培育数字开发区。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工业园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推进技术创新、人才培训、检验检测等功能性平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新九通一平”,统筹推进园区和城镇布局,打造现代化产业新城,有序推进会昌工业园扩区调区。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赋予开发区更多投资管理自主权,全面推行“管委会+平台公司+X”运行模式,实施“开发区+主题产业园”建设模式。大力推进以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为核心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鼓励与沿海开发区共建“飞地园区”,探索“双飞地”发展模式。
专栏 8 工业集群发展工程 |
(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工程 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重点引进电子音响、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制造等项目,建设产城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100亿元。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工程 引进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完善空压机、水泵、稀土永磁电机、智能包装设备、工业冷水机、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条,建设空压机产业园、水泵生产基地及空压机、水泵监测分中心等相关配套,到2025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200亿元。 (三)含氟新材料发展工程 着力对接国际国内氟盐新材料头部企业,大力发展氟盐新材料产业等终端应用产业,力争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氟盐新材料产品主供区、氟盐新材料应用指导产业转移承接区,提升含氟锂盐及电解液国内核心竞争力,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锂电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到2025年,氟盐新材料产业产值达500亿元。 (四)绿色园区创建工程 全面提升开发区绿色集约发展水平,完善安远工业园绿色园区相关配套,争取创建九二氟盐化工基地、寻乌产业园2个省级绿色园区。 |
文化旅游。围绕“红色养心、绿色养生、特色养魂”三大优势资源布局全域旅游,全面推动旅游景区“整、转、创”工程,全力支持安远三百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强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构建会寻安文化旅游联盟常态化推进机制,打造三县联动的高品质旅游线路和高等级旅游品牌,实现区域内旅游全域布局、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推进“旅游+农业”,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基地,打造融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进“旅游+文化”,加快红色旅游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绿色生态旅游、景区特色演艺等旅游形式融合。
健康养生。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围绕满足老年人多样式、多层次、个性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积极探索发展中高端新型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加快构建与年龄层次、健康状况、收入水平等衔接匹配的立体式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支持医疗机构发展养老服务或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坚持把品牌培育作为推动健康养老产业提质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产业转型,以品牌创建促进服务品质提升,打造会寻安“康养产业长廊”。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健康养老品牌,支持建设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森林康养基地、温泉养生基地,策划包装集康养、医疗、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健康养老综合体项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的康养福地。
电子商务。提档升级农村电商,推动会昌、寻乌、安远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升级版”建设,推进农村电商发展、电商服务体系建设、电商人才培养等工作。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培养一批电商人才和网红达人,建设一批电商直播基地及乡村振兴示范基地。
现代物流。继续完善交通网络,建设公铁联运集成设施,规划布局一批以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为特征的物流基地。鼓励中小物流企业联合重组,引导传统运输、仓储企业转型升级,聚集和培育一批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大型物流龙头企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建立和完善区域物流网络和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整合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等资源,打造现代化综合物流园区,增强综合物流服务功能,健全物流基地商务服务功能,打造赣粤闽三省交汇综合物流集散地。
专栏 9 服务业扩容提质工程 |
(一)文化旅游 立足会昌盐浴、寻乌富硒、安远温泉等优势,做“强”生态旅游;推进寻乌调查纪念馆、会寻安中心县委、安远天心整军旧址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做“优”红色旅游。积极申报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力打响“风景独好”、“寻乌调查”、“东江源头”等旅游品牌。 (二)健康养生 实施寻乌生态康养中心、会昌生态养老院、唐屋温泉智慧养老示范基地、三百山东江源度假公园、康养医院等一批特色健康养老项目,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康养福地。 (三)电子商务 加快建成电商创业孵化中心、电商双创园、运营中心、农旅结合网红直播现景、定制化农产品生产场景直播基地、农产品5G直播一条街、仓配一体智能云仓等项目,培育一批网红达人,打造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升级版县”。 (四)现代物流 建设会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寻乌果品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安远电商快递物流园及智运快线、物流信息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县乡村三级智能配送网络,构建高效物流配送体系。 |
第六章 建设生态生活体系,打造宜居生活环境
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利用,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机制,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打造生态宜居幸福和谐新城镇。
推进城市扩容。按照建成“卫星城市”定位,大力推进城区提质扩容,推进接壤部分纳入城区规划,做大城区体量,推动要素集聚,强化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全面提升城区能级,以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加快秀美宜居宜业城市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开展老城区城市功能疏解,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更新改造。尊重自然生态本底,完善市政交通设施,合理布局建设公共停车场和配建停车场,推动智能停车场建设。完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三行系统”,优化公交站点布设,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扩大供水管网覆盖范围,推动“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公共供水。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地下综合管廊、路面电网和通信网架空线入地建设。支持城区建设统一分拨中转的公共配送中心,鼓励发展共同配送等新模式,支持布设便捷安全的智能快件箱。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城区环卫管理,集中开展广告牌匾、“私搭乱建”等专项整治行动,大力整治城区“脏、乱、差”现象。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逐步建立分类投放、收集、运输、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到2025年,实现公共机构、封闭式小区等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加强农贸市场环境卫生管理,完善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环保设施,推动升级换代配套设施。
专栏 10 城市建设与品质提升重点工程 |
(一)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推进城区道路“白改黑”,科学布局过江大桥。 (二)完整社区建设工程 积极推进综合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幼儿园、室外活动场地建设,外观整治、公园绿地、道路建设、市政管理、环境卫生均达标的完整社区建设9个以上。 (三)小城镇建设工程 推进特色产业兴旺、城镇功能完善、镇村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示范乡镇建设10个左右,建成其他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圩镇清爽整洁、镇村治理有效、客家风貌鲜明的乡镇25个左右。打造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精品特色小镇,推进3个省级、4个市级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四)社区“一站式”服务工程 集中提供零售、餐饮、家政、养老、洗染、美容美发、维修、寄存、快递收取、金融、文化、休闲、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增强社区生活综合服务能力。 (五)城市综合体建设工程 推进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打造集大型购物中心、写字楼、会议会展中心、星级酒店、游乐世界、休闲中心、特色餐饮街及大型公寓等多功能配套的商业综合体。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脱贫攻坚5年过渡期和“四个不摘”要求,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监管。推进工作机制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有序过渡,推动政策、项目、资金优先向偏远薄弱村组倾斜,提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重点带动脱贫人口、低收入人口参与产业发展,规范公益性岗位管理。
因地制宜推进“五大振兴”。把握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政策机遇,积极争取革命老区县享受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政策。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通过规划设计、要素投入、督导考核、宣传培训等机制,引导不同类型乡村找准发展路径、发挥自身优势,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突出示范引领,每个村以产业振兴为基础,在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振兴中优先选择多个方面切入突破,逐步全面务实推进,建设特色鲜明、代表性强的示范村,以试点示范引领带动全域发展,构建“村户成景、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建设格局。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强化乡村规划引领,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保护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红色名村和传统民居。加强乡村建设规划管理,整治农村超高超大建房行为。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以“七整一管护”为重点,每年选择一批村庄开展整治建设。常态化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积极改善农村庭院环境,积极创建美丽宜居示范县。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质提标,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加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力度,健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完善乡村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深入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大力推广“寻乌经验”。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持续打击整治“村霸”、宗族恶势力,依法打击整治农村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乡风文明行动,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深化农业农村制度改革。加强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成果运用,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途径,支持村集体创办农业生产类、综合服务类合作社。
专栏 11 乡村振兴发展重点工程 |
(一)实施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程 深化拓展以清理垃圾、清理塘沟、清理废弃物、改美庭院、改好习惯、管护村庄环境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全面落实“五定包干”管护机制,积极推动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常态化高效化,逐步推广“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95%以上村庄纳入平台监管范围。 (二)实施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 推进县道三级、建制村双车道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到2025年,县道三级以上标准比例达70%以上,行政村通双车道比例不低于60%;实施新一轮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农村电网可靠率达99.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9.9%;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三)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全面提升农村光纤网络和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到2025年,全市光纤网络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自然村覆盖率达到95%;逐步在农村地区推进5G网络建设和应用,到2025年,行政村5G网给覆盖率达到100%;所有行政村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建成益农信息社。 (四)实施美丽宜居创建工程 积极开展美丽乡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力争美丽乡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分别达全市总数的30%、30%、20%左右,打造一批特色精品乡村、特色康居乡村、特色宜居乡村和古村落。 (五)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工程 到2025年,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率达100%,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达标率100%,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占比达99%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5%,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 |
盘活土地资源。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保障,加大“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的激励力度,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建立健全集体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指标交易制度。
优化城乡要素配置。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支持开展城乡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和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推动县医院和乡村卫生所建立医疗共同体。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和特殊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积极推进美丽乡镇建设五年行动,深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提升乡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引导城乡兼业人口和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市民化。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建立健全就业服务制度,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升就业水平和质量。围绕高校、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下岗职工等重点人群,健全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机制,引导、扶持、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
推进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公办及普惠幼儿园,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常住人口变化,统筹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补齐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短板。完善普通高中学校建设,补齐高考改革基础条件短板,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发展职业教育,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按规划推进和君职业技术学院做强做优,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疾控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和重大公共卫生应急事件防控能力。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完善医防协同机制。支持县人民医院提标改造,积极发展智慧医疗、“互联网+医疗健康”,推进市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化,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共建共享、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步建立职业年金,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推进社会保险服务标准化,全面落实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持续做好社保卡推广运用。加快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关爱机制,健全残疾人保障服务体系,实现多层次、普遍享有的社会保障。
完善医疗保险体系。构建基本医疗保障、商业医疗保险等多层次医保体系,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扩大按病种付费范围,深化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机制改革,强化医保控药控费作用,建立不同类型医疗机构、药店医保协议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坚决查处骗保行为。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支持居民自住购房需求,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共有产权住房。持续开展房地产市场乱象整治,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度和分配入住。推进人才住房建设,切实解决外来人才住房问题,高质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健全城乡困难群体救助体系。建立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行困难群体分类救助。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完善救助设施。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鼓励和扶持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大力推进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机制,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难儿童保障机制。
专栏 12 民生福祉提升行动 |
(一)重点人群就业帮扶计划 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及针对退役军人及随军家属专场招聘会,有序开发和管理公益性岗位。鼓励大学生申报“特岗教师”,选派“三支一扶”大学生。建立就业培训学校,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和“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加大社保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一次性求职补贴等补贴力度,加强对建档立卡户、相对贫困农户的就业培训、补助支持。 (二)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加快推进村(社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打造全省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拓展公共服务渠道,基本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办理的服务新模式,基本做到“一网通办、一卡(证)通办、全程网办”。 (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 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改造、扩建、搬迁。扩充现有教育资源,确保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97%以上。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到2025年打造3-5所在省市有影响力的、有文化特色的优质学校。 (四)智慧教育水平提升工程 推动网络改造升级、班班通设备、教学电脑等基础建设,打造数字(智慧)校园,拓展教学应用、学习应用,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发挥一体化“互联网+教育”平台作用,服务师生,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五)公共卫生机构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 改扩建县疾控中心,建设业务(含检验检测)大楼,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建设县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用于仓储相关卫生应急物资。 (六)智慧医疗信息系统工程 推进以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等信息化建设,在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建立以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统筹推进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智慧医疗卫生业务系统等建设。 (七)体育健身设施提升工程 着力构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到2025年,支持新建城市、农村社区全民建设设施示范工程项目分别为22个、65个,实现人均场地面积2.6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36%以上,每千人口拥有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新建460公里体育健身步道、骑行道。 |
第七章 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厚植生态文化理念
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加快培育生态文明价值体系,加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倡导生态文明行为,形成崇尚自然的生态文化。
以全面推进生态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和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推进水生态文明、生态文明镇(村)等试点及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创建。积极开展绿色家庭、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等创建,全面开展节约型机关、森林城市建设,不断拓展创建内涵,扩大创建覆盖面。
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营造绿色GDP核算和科学政绩观氛围。加强企业生态文明教育,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加大生态品牌创建。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主题开展多样化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宣传推广生态综合执法、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废弃矿山修复治理等新经验新模式,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示范样板。
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严格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导生产企业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体系。鼓励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废物回收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培育新型商业模式,打造龙头企业,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推广典型回收模式和经验做法。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金属、废玻璃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回收利用率。推动建立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加强矿山开发利用管理,积极盘活绿色矿山企业存量工矿用地,提高重要矿产资源利用率。
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家居、绿色办公,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引导全社会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转变。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节能省地住宅。实行公共交通优先,鼓励自行车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严格执行空调温度控制标准,强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构建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落实生产者延伸制度,强化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度建设。加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加大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联合惩治力度。建立健全跨区域、跨流域司法协作机制,总结推广“生态司法+”工作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工作力度,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环境公益诉讼有效衔接机制。压实生态环境保护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公众参与责任,严格落实生态环保督察、损害赔偿和终身追责等制度。加快完善环保信用评价、环保信息强制性披露等制度,建立生态环境领域失信企业和人员联合惩戒机制。
深化“河权到户”改革试点,完善“河(湖)长+警长”、“河长+社会河长”等模式,打造河湖长制升级版。探索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鼓励对工业污染地块采用“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模式。落实“谁污染、谁付费”政策导向,建立和完善固体废物处置、污水垃圾处理、节水节能等重点领域的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联动机制和部门协同治理机制。统筹自然生态要素,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推动现代环保产业技术和科技成果应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提高科学治理能力。
适时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探索建立生态产品动态监测机制。探索开展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建立GEP统计报表制度。定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总量核算,探索建立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评估机制。积极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水权等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建设,开展碳汇交易试点,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打造“两山银行”“湿地银行”“森林银行”等金融服务中心,将原本碎片化的生态资源收储整合形成优质高效的资源资产包,通过资本赋能和市场化运作,推动生态资源变现。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创新生态资产融资方式,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模式,支持区域内生态环境提升和绿色产业发展。推进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常态长效,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综合补偿机制。加快探索“生态+”工业、农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模式,推进废弃矿山变公园、农田果园变游园、传统村落变乐园,拓展“两山”转化通道。
第九章 规划实施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责任落实,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规划目标任务有效实施。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规划的实施在市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规划的编制、实施、协调、评估、督促等工作。建立区域内合作制度,召开联席会议研究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规划实施中的重大事项和存在问题。市直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指导和协调。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加强会寻安三县组织领导,确定综合协调机构加强对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工作指导,建立区域内乡镇之间和市县部门之间的协商沟通机制。加快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制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推进相关项目的组织实施。
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用好用活中央、省、市政策,推进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和实施,争取中央、省加大对重大项目建设的投入,推动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管长远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规划盘子,推动生态经济区上升为省级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土地、财政、金融、人才等要素保障,破解各种发展难题和瓶颈,确保完成规划目标。
加强舆论宣传力度。会寻安三县、市直各部门要加强舆论引导,总结工作经验和典型做法。强化宣传推广,综合运用各类媒体广泛报道生态经济区建设成果,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生态经济区建设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实施的生动局面。
完善宣传教育体系。健全宣传教育网络,深入推进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把生态经济区建设课程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学习体系,不断创新宣传教育形式,结合送戏下乡、采茶戏传承等活动,开展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
落实责任主体。分年度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将重大任务落实情况和下一年度实施计划列入党委、政府会议年度重点事项,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制定规划涉及本部门的任务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补短板等重大项目建设。探索市县投融资新模式,深化政银企社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各界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对资源环境等重要指标定期预测预警,提高规划执行力。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决策责任等制度,自觉接受基层组织在规划实施全过程中的监督作用。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创新评估方式,对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适时开展专题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发挥审计机关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中推动规划落实的作用。
关联解读:《mobile28365-365_bt365如何_beat365官网在线会(昌)寻(乌)安(远)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解读